求婚到底重要嗎?根據「veryWed非常婚禮」根據1021位今年結婚的新人所進行的調查中顯示,有七成的新人覺得求婚很重要,「這是對方給予的承諾,不是衝動下的決定,這也是一生難忘的回憶」。只有三成的新人覺得不重要,「認為不應該拘泥在求婚儀式。過日子比較重要」。
而結婚之前是否有(被)求婚?有六成八的新人有求婚,僅有三成二沒有求婚。而求婚的時間點?有89%新人是在「雙方有結婚共識之後,對方才求婚」。而只有11%新人是充滿驚喜,「還沒結婚共識前,突然被求婚」。
而從調查中顯示,三成二沒有求婚的新人,在即將踏入結婚禮堂,其中有六成,會感到遺憾和後悔,「心中有點小小的遺憾」。因此,多數的新人還是認為,求婚很重要,且最好是在雙方感情基礎穩定,有結婚共識後才求婚。沒求婚的新人,多數也認為日後會有遺憾和後悔。
另外,「整個籌備婚禮過程,最煩惱的是…」,有31%新人是「搞不清楚繁複的禮俗」,其次,有20 %「結婚預算快破表,經濟因素最煩惱」,第三名則是「雙方家庭意見不和」的新人有19%。因此,「veryWed非常婚禮」連續四年的調查發現,婚禮中的繁文縟節、結婚禮俗仍是新人籌辦婚禮中最煩惱項目的第一名!
而整體結婚總花費方面,有23%新人總花費為「50-70萬」,其次有22%是「70-100萬」,而交叉分析受測新人的年薪發現,總花費在「50-70萬」的新人中,有46%新人年薪落在36- 60萬。這也是連續四年調查顯示,大多數新人結婚總花費約為「50-70萬」,且現在年輕人結婚,都必須花費約「一年以上」的年薪,才能籌辦婚禮。
與2013年相較之下,因今年金價較去年上半年價格跌了約二到三成,因此,今年金飾的預算,有29%的新人花費為「5-10萬」,其次是有21%新人花費約「10-15萬」,第三名為「3-5萬」有12%。比起去年「10-15萬」有接近三成新人的比率,同樣花費則降低了約有一成的比率。顯示今年新人金飾選擇與花費上,因金價下跌,金飾的花費較去年略少。
結婚眾多項目的花費金額,都與2013年相差不多。僅在餐廳費用上,較去年增加。今年在訂婚餐廳費用,有47%新人一桌費用為「1萬-1.5萬」,其次是有41% 新人一桌費用為「5千-1萬元」。去年則是有50%新人選擇一桌「5千-1萬元」,38%新人是「 1萬-1.5萬」。同樣一桌費用「1-1.5萬」增加約一成,而一桌「5千-1萬」則減少一成。
而結婚餐廳一桌費用中,有51%新人一桌是「 1萬-1.5萬」,其次,有27% 新人一桌為「5千-1萬元」。去年則是有45%新人選擇一桌「1萬-1.5萬」,37%新人選擇「5千-1萬元」。同樣一桌「1-1.5萬」增加僅5%,而一桌「5千-1萬」則減少一成。
今年眾多結婚籌備細節中,值得注意的是,在「訂婚餐廳」的選擇上,有46%新人選擇「婚宴會館」,其次有30%的新人選擇「一般餐廳」。而「結婚餐廳」的選擇上,則有51%新人是選擇「婚宴會館」,其次有20%新人選擇「星級飯店」。顯示「結婚餐廳」的選擇,不少新人會選擇較昂貴的「星級飯店」來舉辦。
「2014年結婚消費大調查」此調查針對veryWed.com非常婚禮15~45歲會員進行問卷調查,回收樣本數為1654份,有效樣本為1021份,調查時間為2014/9/22~10/07,在95%的信心水準下,最大可能抽樣誤差為正負3.07%。執行方式是透過veryWed.com非常婚禮網站針對會員進行線上問卷調查。
「2014結婚消費調查」各項目花費一覽表:
結婚共花費?
23% =>50-70萬
22% =>70-100萬
訂婚宴客餐廳一桌約為?
47% =>1萬-1.5萬
41% => 5千-1萬元
結婚餐廳一桌約為?
51% => 1萬-1.5萬
27% => 5千-1萬元
婚戒共花費?
32% => 5-10萬
23% => 3-5萬
金飾花費?
29% => 5-10萬
21% => 10-15萬
婚紗(攝影)花費總金額約(包含加挑照片)?
46% => 5-10萬
44% => 3-5萬
喜餅總花費?
25% => 5-7萬
25% => 3-5萬
23% => 7-10萬
單盒喜餅(西式喜餅)花費?
35% =>400-500元
26% =>300-400元
禮新娘秘書共花費?
31% => 1-1.5萬
29% => 1.5-2萬
21%=> 2-3萬
一場婚禮攝影紀錄(平面攝影)的花費?
27% => 1-1.5萬
24% => 1.5-2萬
婚禮小物花費?
32% => 3千-5千
29% => 5千-1萬
25% => 3千以下
蜜月兩人花費的總金額為?(此費用僅為旅行團費/不含shopping費用)
25% => 5-10萬
17% => 25萬以上
16%=> 20-25萬
詳全文 結婚消費大調查 51%一桌「 1萬-1.5萬」-生活消費新聞-新浪新聞中心 http://news.sina.com.tw/article/20141023/13458273.html